新能源上海旗杆应用(上海,凭什么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上海凭什么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每卖出五辆新车,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及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似乎正式摆脱了萌芽期,一脚“电门”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谁跑在这波增长风口的最前沿?从今年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市场销量数据看,比亚迪、特斯拉、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汽车成为销量最大的前四新能源乘用车品牌。“四强”阵容中,两者均与上海有关。
毫无疑问,上海已经成了国内当之无愧的新能源汽车之都,并且还将持续领跑全国。
相比坐拥新能源汽车王牌企业比亚迪的深圳、拥有诸多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合肥,上海并非有着先发优势,它究竟是如何在“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争夺战中摘得桂冠的?
颁布的各项文件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上海也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为加速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上海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及《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落地,上海构建新能源生态链的野心就已经种下。
2021年,上海又明确了“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地”的诉求。出台了《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其中谈到到2025年,上海目标实现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这意味着,上海有机会成为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最激进和最稳健的城市。
另外,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消费能力也位居全国前列,这里聚集了高管、白领、年轻人等大量新兴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比较前卫,对新能源车型的接受程度较高,也有经济实力去“尝鲜”新能源车型。再加上相对宽松的新能源车限购政策,让上海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温室。
上海得以晋级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城,除了政策的扶持和巨大的终端需求,最主要在于它拥有新能源汽车最好的品牌梯队,巩固了其在传统汽车时代的超级地位。
外资派领头羊特斯拉,代表国内新能源和国际新能源品牌最高水平;底气派领头羊上汽,在全国大型汽车集团竞争中,保持整体汽车销量第一的优势,而在新能源车领域优势更加明显;新势力蔚来、理想是广大中坚力量,还有快速增长的新势力威马、哪吒和智己等新能源车企……自主品牌、外资独资品牌、中外合资品牌齐头并进,这是上海在此轮新能源车发展浪潮中,独一无二的城市产业格局。
2018年,特斯拉将其全球化布局的第一站落户上海,这是它赋予能源梦想持续动力的“安心石”。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2021年已肩负起特斯拉全球交付的“半壁江山”,成为特斯拉主要的出口枢纽。特斯拉出口量达到40500辆,占新能源车出口比例近八成,再次印证了特斯拉在财报中屡次强调的“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主要的出口中心”。
也正是在特斯拉的旗帜引领下,上海临港新片区构建起涵盖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汽车内饰、车身、新材料、精密加工等新能源汽车全生态领域的“安全、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据悉,到2025年,新片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预计将突破3000亿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地。
理想汽车研发总部落户上海嘉定,主要涉及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的前沿开发领域。2021年12月,中汽数据终端零售数据显示,理想ONE以13438台上险量成绩,蝉联中大型SUV冠军,也是中大型SUV上险量榜单唯一的新能源车型,为车市加速新能源化转型“添了一把火”。
成立于2020年9月的前晨汽车,主要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商用车,利用最前沿的智能网联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解决物流运输行业的痛点,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体效率。公司自成立以来相继完成了两轮超5000万美元的融资,已在物流领域推出前晨EC1、前晨iC1两款新能源车型,前者已量产下线,正式进入市场。
2021月1月,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智己汽车正式发布,智己L7量产车在上汽集团临港智能工厂正式投产,3月29日将正式上市。从立项到首车下线交付,智己汽车仅用了22个月,智己L7或成为中国豪华汽车“智造”的天花板。
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矩阵,引领汽车行业大变革的上海,这样的能力是上海独有的“护城河”。
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本质上是“技术流”的驱动。
从需求端来看,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加装了更多智能化配置,需要使用的芯片数量更多。小到胎压监测系统TMPS、摄像头,大到整车控制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一颗芯片的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到整车的生产。并且新能源汽车在2021年销量同比上涨明显,对芯片的需求水涨船高。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初步估计,2022年我国传统燃油汽车对汽车芯片的需求量在每辆车934颗左右,而新能源汽车对汽车芯片的需求量约在1459颗左右,需求量提升约56.2%。
针对于此,上海尤其是张江不少企业正大力发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通信设备产业优势,加大力度布局车规级芯片的生产,尽快解决汽车“缺芯”问题。
MCU类最常见,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上同样很重要。电池管理系统、充电逆变系统、整车热管理系统等都要用到MCU。由于全球缺芯,原料价格上涨,代工产能紧张,MCU芯片涨幅很大,已成为热门芯片之一。
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大幅度提升,智能驾驶渐行渐近,汽车AI智能芯片正是其中的“核心支点”。成立于2016年的黑芝麻智能,是自动驾驶AI芯片领域的新兵,但技术迭代飞速,先后推出了“华山一号A500”、“华山二号A1000/A1000L”和“华山二号A1000Pro”等明星产品,随着芯片的国产替代,华山系列芯片有望搭载在更多车型上。新能源汽车市场里炙手可热的几家品牌上汽、东风悦享均为黑芝麻智能的客户。
车规芯片独角兽企业芯驰科技,在不到3年时间内就完成了从研发到出货的全流程,推出了X9、G9、V9三款域控级SoC,其中V9系列芯片是一款ADAS和自动驾驶芯片,产品具有独立视觉引擎、高扩展性、面向自动驾驶域控+运控计算平台的优势,还融合了多种传感器,支持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
另外,碳化硅半导体以更高效率更高性能技术,逐渐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高地。瞻芯电子就是一家聚焦于碳化硅(SiC)半导体领域的高科技芯片公司,经过4年多的研发和市场积累,其产品成功进入汽车电子市场,并逐步放量出货。瞻芯电子宣布完成由小鹏汽车独家投资的战略融资,表明其自主研发的SiCMOSFET、SBD,以及驱动和控制芯片产品和技术,获得了主流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认可。
还有加特兰微电子、肇观电子、芯旺微电子、芯钛科技等研发汽车芯片的企业,这些新生力量带着技术积累和独特的技术思路,和英伟达、英特尔等国际大厂展开竞争,给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了更多鲜活的能量。
上海之所以能在全国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名列前茅,除了有特斯拉、蔚来、威马等头部新能源汽车厂商在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上下游的零部件供应商同样给予了力量支持。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的大部分零部件、结构以及技术应用都是类似的,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动力系统,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新能源汽车特有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
据了解,上海嘉定区建设了新能港、氢能港两个市级特色园区,引进了精进电动、舜华新能源、捷氢科技等电动汽车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公司,并建成了三座加氢站,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运营。
位于上海嘉定的骥翀氢能就是一家车用氢燃料电池电堆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业务涵盖了电池电堆定制开发、销售及技术服务等。骥翀氢能的MH170系列电池电堆已推出143kW型,为当前行业内氢燃料电池单个电堆中功率最大的一款产品。骥翀氢能完成了数亿元A轮融资,由中金汇融领投。
张江企业也不甘示弱,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上加紧布局。成立于2017年的臻驱科技,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和高性能国产功率半导体模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臻驱科技研发、生产、销售的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涵盖了高压/低压、风冷/水冷、纯电动/插电混动/油电混动等不同市场需求,已在中国和德国的多款乘用车及商用车上成功批量应用。
相比较而言,临港是后起之秀。围绕特斯拉工厂及欣欣向荣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临港飞速地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已经聚集了宁德时代、李斯特、均胜电子、地平线、翌擎智能等100多家企业,上游产品涵盖发动机、动力电池、车身内外饰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是上海近年来重磅引进的明星项目。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宁德时代上海临港项目正式开工,一年后,这里就将矗立起宁德时代的工厂,将运用最新生产制造技术和全球灯塔工厂建设经验,在临港新片区打造绿色、高效智能工厂,优化新能源产业布局。
新能源沪牌政策停止时间
上海新能源车2023年最新政策主要是《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
上海发布《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办法提出,自2023年1月1日起,消费者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的,本市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
本实施办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申请专用牌照额度的,继续按照上一轮新能源汽车的购买程序和条件办理。
最新政策的目的和依据:为贯彻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有效推进上海市大气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
上海新能源车2023年最新政策的适用范围
本实施办法所适用的新能源汽车,是指已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或其他相关车型目录,在本市销售和使用,符合本市管理规定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本市公交汽车、巡游出租车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不适用本实施办法。
本市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相关财政补贴政策另行制定。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发沪牌照截止日期为2023年1月1日。根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的信息可以看出,自2023年1月1日起,上海品牌不再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包括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发放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
也就是说,今年年底,上海新能源汽车交付政策将结束,目前还没有延长交付的政策,所以建议计划在此启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用户尽快过年。买吧,以免错过送上海卡的机会。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上海市政府出台的政策,目前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扩展方案)的用户在申领新能源车牌时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个人或单位在本市建设实施符合智能化技术和安全标准要求的充电桩;
2.名下无本市非经营性乘用车配额证明,未登记非经营性乘用车配额的车辆(摩托车除外)。
上海纯电动汽车2023年不会停止发放绿卡。上述上海发牌的截止政策仅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不包括在内。相反,上海适当调整了特殊牌照政策,以聚集更多有限的道路资源,支持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
同时,在政策期限前,上海市将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上牌无配额,进一步优化用户申领绿牌的审批流程,缩短审核时限,提高用车质量。
法律依据:
《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第五条 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用于非营运,且个人用户名下没有使用本市专用牌照额度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本市在非营业性客车总量控制的原则下,免费发放专用牌照额度。
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的消费者,申领专用牌照额度,还应当符合:已在本市落实一处符合智能化技术要求和安全标准的充电设施;个人用户名下没有非营业性客车额度证明,没有使用非营业性客车额度注册登记的机动车(不含摩托车)。
自2023年1月1日起,消费者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的,本市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
使用本市专用牌照额度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报废以及办理辖区外转移和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失窃手续的,专用牌照额度自动作废。
标签: [db:tag]
相关文章
-
上海境外输入病例增加,疫情动态、防控措施与个人防护指南详细阅读
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变化,上海作为中国的重要国际门户城市,近期新增境外输入病例数量有所上升,根据最新数据,上海新增境外输入11例,这一情况引起了公众的关...
2025-04-03 0
-
浙江疫情再起波澜,新增本土确诊8例,防控措施升级,民众如何应对?详细阅读
随着全球疫情的反复波动,国内各地也不时出现零星的本土病例,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浙江省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因为新增了8例本土...
2025-04-03 6
-
廊坊市疫情最新情况,全面了解与防护指南详细阅读
随着疫情的不断变化,关注廊坊市疫情最新情况对于当地居民和计划前往廊坊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帮助您了解廊坊市当前的疫情状况,...
2025-04-03 7
-
警惕!31省区市新增境外输入17例,疫情防控的新挑战详细阅读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们来聊聊一个可能让大家感到既熟悉又有些紧张的话题——境外输入病例,我们得知31个省区市新增了17例境外输入病例,这个数字虽...
2025-04-03 8
-
东莞大朗疫情紧急,新增9例本土确诊,社区防控与居民生活面临挑战详细阅读
【东莞讯】2023年4月15日,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发布最新疫情通报,大朗镇新增9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为这意味...
2025-04-02 11
-
西安疫情源头揭秘,水落石出的背后故事详细阅读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可能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那就是西安疫情的源头,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我们见证了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也看到...
2025-04-02 10
-
3天4例,北京如何迅速应对奥密克戎与德尔塔双重挑战详细阅读
在全球化的今天,新冠病毒的变异株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北京在短短3天内报告了4例确诊病例,其中包括奥密克戎(Omicron)和德尔塔(Delt...
2025-04-02 17
-
全球疫情新挑战,日增确诊病例超47万的背后详细阅读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是全球疫情的最新动态,全球日增确诊病例超过47万,这个数字无疑是令人震惊的,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什么信息?它对我们...
2025-04-0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