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文章正文

美国新能源待遇如何(阿诗特新能源苏州园区海关厂啥时候开的工资咋样)

问答 2024年01月06日 23:02 837 聿宸

2017年7月开的,工资高。阿诗特新能源苏州园区成立于2017年7月,公司总部位于中国苏州,作为亚洲研发和生产基地,德国RCT Power是欧洲研发和销售中心,同时也在美国、韩国和墨西哥设立分公司。阿诗特新能源苏州园区工资8000到9000元。员工的福利待遇也相当好,交五险一金,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其中两个小时算加班时间,一日三餐都是在公司食堂吃饭,旨在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

一个人单枪匹马,研究出核聚变小型化,直接到了电池应用阶段,这特么吹的是什么喜马拉雅牛?一个人把人类科技往前推进五百年,那还是年薪的事儿吗,那是你想怎样写进历史的事儿。年薪1.2亿美元,果然是打工人思维,吹科幻牛逼也不忘了打T人身份,还等人开T资,真让人感动。皇帝家一定顿顿吃过水面,种地都用金锄头吧。写这个谣言的,既不了解科技,也不了解商业。为了黑中国“不重视人才”,用尽毕生所学了吧。

一、我觉得造谣的人编的故事,比较符合爽文的套路吧,就是曾经你对我爱答不理,如今我让你高攀不起,就这种感觉。所以大家爱看,传播力强。我找到了刘本良的博士论文,他这个领域恰好我熟。简而言之,就是做surface plasmon的,利用光在金属表面的一种模式来增强光场。这是属于光学的一个分支,和核聚变没有关系,和冷核聚变更没关系了。和新能源有一丁点关系,大概就是在光伏材料表面搞一些纳米颗粒,增强光场,从而增强吸收,提高光电化效率一类的。

二、从横向看,中美不存在那么大的差距,你要说月薪从国内5000rmb到美国1.2万rmb甚至1.2万美刀我都觉得还可以相信,你来个5000到1.2亿,还是美元,**都不敢这么拍。真要差距这么大,还轮得着我国gdp成为世界第二早沦为非洲之流了。从纵向看,一个人的发展也很难出现类似情况,除非由技术职员转创业,成为老板,否则如此大的跨度举世罕见。

全世界都不存在年薪1.2亿美元的个体,真以为税收是摆设,那些巨富和大佬,基本都靠股权、期权、分红实现高收入,没人靠工资实现高收入,超过一定数字要给巨额税负的懂不。美国总统拜登的年薪也才40万美元。即使计算家庭年收入,根据美国总统乔-拜登和第一夫人吉尔-拜登公布的纳税申报表,他们入主白宫第一年的收入为610702美元(约合人民币389万元)。61万跟1.2亿,倍数差可不是一点半点。跟美国总统年薪相差300倍,除了富豪,有美国打工人能实现。

三、现在的自媒体啊,无底线的人比狗都还多,谣言是张口就来啊,哎国内大众可能不太了解,我解释一下,他整套怪论我耐性看完所有他在网上的东西,我越听越耳熟很似一个国外欧美的老老科幻话题零点能量模组。这是一个很老旧的科幻思想,最终泛滥于大量科幻小说中,后来最着名是90年代末的美国星际之门影集版,在后几季大量出现零点能量成为剧情重要道具。台湾电视上多年来美国影集数量巨大,我又刚巧爱好科幻,勾起了回忆。

所以他说法根本在科幻角度上都没有原创的创意性,更谈不上奇思妙想另辟蹊径等些微褒奖之辞。我记得十年前discovery频道台湾版还出过翻译版节目探讨科幻与现实对应话题,请一些科学家论讲,他们谈到零点能量概念那一集,最终结论是想法美,幻想虚空中都可取能,用以解决太空船充能问题,形成科幻自洽但现实中就是胡扯,连一点苗头都没,纯幻想物理。

四、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材料专业的刘本良博士,在一档求职节目中,月薪5000元人民币被拒。但他没想到,自己的故事有了后续。有人称,刘本良的冷核聚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已经被美国高薪挖走,就职于纽约冷核聚变研究所,年薪1.2亿美元。消息一出,网上一片哗然。后经本人回应,这是一则假新闻。从被拒到被挖,从月薪5000到年入上亿,从做冷板凳到研发成功,种种充满戏剧性的反转,却也是人们现实中期望的 种投射。

让此类新闻博人眼球的,不仅仅是人物命运带来的情绪上的刺激,更有此类科学专业让人产生的心理上的不明觉厉正因为一些信息落在人们知识的盲区,才似乎更让人难以分辨和质疑。否则,一个普通工种能达到年薪1.2亿,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怀疑。有人热衷于编出类似故事、并且读者还愿意相信,也是长期以来奥论浸*的结果。

五、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幻作品层出不穷,人们对科学所产生的巨大热情,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吸收速度往往并不成正比,这也造成了长期以来奥论场里科学、科普、科幻、伪科学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真假声音混杂。网友那句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解释不通、平行时空。的调侃,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映。造成的结果就是,披上科学外衣便被另眼相看,市场中出现的量子速度班、量子面膜,是奥论的产物,也是对这类科学叙事的不断强化。

再看这则新闻,刘本良4年前在求职节目中声称,致力于研究“冷核聚变”和发明一种“1节电池供全家使用10年”的5号电池。虽然这两项研究在科学界争议颇多,前者被认为难度等同于“水变油后者被认为目前人类研究还太过粗糙,但到了假新闻里,就被直接夸大为“造出了充一次电能用2.8万年的超级电池”,再次体现出了一种对科学作用的盲信,以及正确、理性科学观的缺乏。

然而,这种盲信不仅仅是对科技本身,这个个案更值得人们警惕的是,这类科学叙事,还被附着了一种成功学的意味。续写的结局,总结起来就是埋头研究,然后一夜暴富。而现实中的他,从一直工作到去年,研究的方向是算法,去年转到业务部门,因为完全不懂业务,所以再次离职,仍然是一个用力生活的普通人一一显然,基础科学研究者所面临的工作和生存压力,不应该隐匿于这些虚构的逆袭光环里,而更应该被社会看到,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显然,思考如何减少奥论场中的伪科学叙事,和扩充现实中的科研岗位、让高学历人才真正学有所用,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相互联动。在科普之路上,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理性的读者也需要支持更多为了维护科学严谨性而发声的科研人员。

标签: [db:tag]

艾普斯常识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备案号:沪ICP备2023024865号-34旺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