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文章正文

共享新能源汽车投资(共享新能源汽车投资)

问答 2024年01月08日 06:07 1049 臻嵘

“造整车,华为差得还太远了”。日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接受盖世汽车等媒体采访时直言。

因被曝欲将汽车业务划归消费者业务,加之此前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频频为汽车业务“站台”,给华为汽车BU业务方向从to?B转向to?C增添了诸多想象空间,近日关于“华为造车”的言论再度甚嚣尘上。华为的否认也是一如既往地干脆。

王军认为,对于一辆整车,无论车辆的布置,还是制造以及工艺,都非常复杂,要造这样一辆车,华为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的理想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王军表示。更具体一点,就是通过刚刚于10月30日发布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给予汽车行业全栈智能解决方案的加持,实现Huawei?Inside。

像Intel?Inside一样,把Huawei装进每一辆车

Intel?Inside,指的是在计算机领域,Intel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的一种品牌认知——一台好的电脑就应该用Intel公司所生产的处理器,以至于很多消费者在购买电脑时都倾向于含有Intel处理器的产品,许多电脑品牌则因为采用了英特尔的中央处理机而大受欢迎。

在汽车领域,华为也有这样一个“Inside梦”,即让HI品牌成为汽车行业“要素品牌”的代表,被各大车企广泛采用,车内用华为的技术,车身印上HI品牌的LOGO,给予车企品牌加持、背书。同时在HI品牌的赋能下,消费者也能够信赖华为的科技,信赖与华为合作的车企,信赖华为和车企共同“造”的车,以及共同“打造”的“品牌”。

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来源:华为

为此,华为将过去数年在汽车领域积累的全栈智能解决方案悉数注入了HI品牌,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5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30+智能化部件。同时,HI品牌还从算力和操作系统层面规划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三大计算平台,以及A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HOS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和V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三大操作系统。涵盖了几乎一辆智能电动汽车的所有关键部件。

“如果把这些技术放到一辆电动车上,我们所瞄准的增量部件大概会占整车成本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则是电池,以及下车体、上车身、座椅内饰等传统部件,这些是我们不会涉及的。”谈及业务整合后HI品牌的发展方向,王军指出。即便如此,这个市场的前景依旧十分诱人。

在采访中,王军给出了一组数据:当汽车智能化程度每提高1%,全球汽车零部件(除美国市场外)市场空间可能就会扩大33亿美元;如果智能化程度和电动化程度同时提高1%,整个汽车零部件的空间就会扩大60多亿美元。“所以这个市场足够大,从市场角度,我们看到的全是机会。”王军表示。

华为三大操作系统,?来源:华为

那么,华为计划如何将这块“蛋糕”吃进嘴里呢?据王军介绍主要商业模式有三种:第一种,做传统的Tier1,直接给车企提供激光雷达、AR?HUD等智能化零部件;第二种,基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三大计算平台以及AOS、HOS、VOS三大操作系统,给OEM提供平台化业务,供OEM与第三方合作伙伴进行上层的应用开发;第三种,为客户提供全栈的HI品牌解决方案。模式十分多样化,客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

“其中,只有搭载华为全套HI解决方案的车型才会打上HI?品牌标识。”王军指出。这意味着,HI?LOGO除了代表着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其实也是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的象征,以及在品牌及技术方面的承诺。

“最快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基于HI模式和车厂合作的车就会陆续上市,届时大家可以见到有HI?LOGO的车。”?谈及目前HI模式的市场化进展,王军透露。“此外,我们的三电系统从今年开始也已经逐步上车了,明年会有更多的零部件陆续上市,比如智能座舱、智能车云服务还有传感器产品,都已经蓄势待发。”

立足软件、算法和生态,构建HI技术底座

在汽车领域,把一个零部件供应商的品牌LOGO作为“核心要素”印上汽车,这在过去是很多企业想都不敢想的,但华为不仅想了,而且还做了。不得不说华为虽然不造车,但其“野心”丝毫不亚于造车。因此,很多人很好奇华为的信心底座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在此次采访及同期举办的“汽车媒体走进华为”活动中,华为通过对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全面展示,再一次做了诠释:核心还是华为过去在ICT领域的积累。在华为看来,智能汽车是ICT行业与汽车行业融合的产物,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每个业务的底层逻辑其实都与华为传统ICT业务相关,且随着汽车新四化的加速,基于ICT的硬件和软件将在未来汽车行业中发挥更大价值,这正是华为进入智能汽车领域的根本原因。

比如华为在智能电动领域的充电、供电、电控以及电池管理等解决方案,其实就是华为数字能源产品线(原华为网络能源产品线)在汽车领域的延伸。毫米波雷达源自无线产品线,因为5G的毫米波和毫米波雷达技术同源。智能座舱作为未来智能汽车主要的交互中心,未来的控制中心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Pad,这与华为在手机和电脑领域的积累也是完全吻合。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右)和ADS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苏箐(左)

至于ICT的技术底座之上,王军认为华为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软件、算法和生态,特别是软件,是华为现阶段投入的重点。因为在华为看来,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就是一个平台,只要硬件平台打造好之后,就能像智能手机一样通过软件快速迭代不断增加功能和特性,提供更好驾驶体验,解决在开车过程中“不用动脑、不用动手”的问题。

“软件方面,目前我们团队规模已达四千人,这还不包括2012实验室里的软件人员,在那里我们从事AOS、VOS等研发的工作人员就有五六百人。我们现阶段大部分的投入都在软件方面。”王军表示。软件背后的算法领域,华为基于过去在无线领域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积累,也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包括融合算法、感知算法等多个类型,可以满足智能汽车的多样化需求。而生态,更是华为的核心能力所在,在该领域目前华为已经为汽车行业开发了AOS、?VOS、HOS等多个操作系统,其中HOS-A,据王军透露更是华为单独为车机开发的,旨在填补车机OS领域的空白。

不过,如同优势明显,华为面临的挑战亦不容忽视。特别是安全,由于华为此前并没有汽车行业的积累,对于在安全方面如何构建能力,从而使产品真正达到车规级要求,王军坦言华为的经验还是十分欠缺的。据悉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华为智能汽车BU成立不过一年半,但走弯路却走了快两年,期间不乏车企的质疑。

“还有盈利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赚钱不赚钱是最核心的。那么对于华为,按照汽车产业投资规律,我们预计华为新业务实现盈亏平衡平均周期需要八年。”王军表示。这一过程无疑是漫长,况且一旦将来市场成熟,华为如何实现从增量到增值的切换也是个问题。

不做低等级自动驾驶,以终为始推进技术落地

在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中,自动驾驶是十分关键的一环,目前围绕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脑”和“眼睛”,华为均已进行了相关的布局。

其中在“大脑”方面,华为的主要产品是MDC智能驾驶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华为自研昇腾AI芯片、车控OS等核心产品,可通过裁剪软硬件功能,支持自动驾驶从?L4?到?L2+的平滑演进。为满足不同合作伙伴的研发需求,迄今为止华为共推出了四款MDC智能驾驶平台,分别是MDC?600、MDC?300、MDC210和MDC?610。

在“眼睛”方面,对于当前行业主流的传感器解决方案,华为几乎都有涉及,比如在今年北京车展亮相的8M前视双目摄像头、超级鱼眼摄像头、77GHz毫米波雷达,支持短距、中距和长距多种不同应用场景、等效100线的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4D成像毫米波雷达等,就是华为在该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

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来源:华为

“整体来看,在自动驾驶领域我们希望基于单车智能路线,面向乘用车市场在可泛化的市区场景中解决广大用户每日通勤途中的连续性问题。”?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ADS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和首席架构师苏箐表示。

在苏箐看来,目前自动驾驶领域虽然路线众多,但真正适合中国驾驶场景的却少之又少,即使是目前走在行业前列的特斯拉,考虑更多的其实也是高速场景,而在国内比较高频的城区通勤场景基本不能用。“更别说Waymo的Robotaxi,系统虽然比较高阶,但ODD却严重受损,所以这么多年一直待在凤凰城出不来”。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苏箐认为如果想让自动驾驶发展更快,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让技术等级和法规等级脱钩和解耦,至少未来五年内,自动驾驶的主要任务还是解决技术问题,而非做伦理选择,否则导致的后果是:在推一个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系统时,企业为了不承担法律风险,会刻意把系统的ODD限制在非常小的区域,这样的系统对用户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比较推崇的一种技术路线是在功能上面尽量向L4靠拢,能够帮助解决每日通勤的问题,但在法规上面,就是一个L2的系统,很长时间需要驾驶员或者安全员承担这个法律责任,这样才可以让整个行业循环起来,不然没有人愿意买单。”?苏箐表示。从这一点上来讲,如果有企业和华为在思维上有点像的话,苏箐指出肯定是特斯拉。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谈及华为的自动驾驶战略选择时,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也明确指出华为不做低等级的智能驾驶,而是宁愿多加几个激光雷达,再配合毫米波雷达、视觉计算,融合起来走向自动驾驶,来解决中国路况场景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

“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在技术构建上必须足够扎实,从底层的计算系统到算法栈再到数据平台能够具备一个完整的端到端的全栈流程,甚至包括一部分地图系统,以保证系统快速迭代。并至少保持10倍投入的队伍来支撑未来15年持续迭代,只有这样才可能活下来,甚至脱颖而出。”?苏箐表示。

在他看来,这也是华为无线和手机产品线成功的经验,自动驾驶也需要这样才能成功,一开始几百人,然后数千人,然后需要上万人,持续投入十几年。华为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据悉,今年华为的目标是在城市道路上做到1000公里无干预,目前研发团队正全力打造这样一个自动驾驶系统。最快2022年初,用户就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到搭载华为自动驾驶系统的汽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今日发布 E 周要闻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国家政策:当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端的支持总的来说可概括为金钱补贴、税费减免、牌照路权三个方面。

从2018年2月12日起实施,2月12日至6月11日为过渡期。过渡期期间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按照此前对应标准的0.7倍补贴,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按0.4倍补贴,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标准不变。

从2018年起将新能源汽车地方购置补贴资金逐渐转为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新能源汽车使用和运营等环节。实施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应是符合要求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重点加大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公交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补助对象。补助对象是消费者,消费者按销售价格扣减补贴后支付。

资金拨付。中央财政将补贴资金拨付给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实行按季预拨,年度清算。生产企业在产品销售后,每季度末向企业注册所在地的财政、科技部门提交补贴资金预拨申请,当地财政、科技部门审核后逐级上报至财政部、科技部。四部委组织审核后向有关企业预拨补贴资金。年度终了后,根据核查结果进行补贴资金清算。

扩展资料:

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

(二)新能源乘用车技术要求

1. 纯电动乘用车30分钟最高车速不低于100km/h。

2. 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不低于90Wh/kg,对高于120Wh/kg的按1.1倍给予补贴。

3. 纯电动乘用车产品,按整车整备质量(m)不同,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Y)应满足以下要求:m≤1000kg时,Y≤0.014×m+0.5;1000<m≤1600kg时, Y≤0.012×m+2.5;m>1600kg时,Y≤0.005×m+13.7。

新能源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推广应用补贴标准如下:

参考资料:

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百度百科

一周要闻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今日发布,2025?年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kW/100km

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通知,以下是本次通知的重点汇总:

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

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开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建立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标准体系,明确车用操作系统、车用基础地图、车桩信息共享、云控基础平台等技术接口标准。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大数据平台,促进各类数据共建共享与互联互通。

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公共服务、共享出行等领域车辆运营的支持力度,给予新能源汽车停车、充电等优惠政策。

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的统筹协调。

快评:

回顾一下?2012?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可以发现当年既定的销量目标、技术参数都已经实现,所以从今年的规划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这一次,政策中并没有设立过多的电池技术参数,但是提出了?2025?年实现?12?kWh/100?km?的平均电耗,从目前来看,主流的车型距离这个目标都有较大的差距,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电机电控上更多发力。

一旦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一辆搭载?80?kWh?的电池,即可实现接近?700?km?的续航。

这次的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到了更多技术的发展方向,由此也可以看出经过?8?年的发展,国务院也有了名曲的方向。

另外,在新能源之外,该文件中还提到了大量自动驾驶、V2X?和?V2G?的规划,这些都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蔚来?10?月交付量突破?5,000?辆,创新势力品牌单月交付新高

今天蔚来公布其?10?月一共交付?5,055?辆新车,分车型的交付数据如下:

ES6?2,695?辆

EC6?883?辆

ES8?1,477?辆

10?月交付量环比增长?7.4%,同比增长?100.1%。蔚来?2020?年累计交付量?31,430,品牌累计交付量?63,343。

快评:

虽然环比增长数据没有特别耀眼,考虑到?10?月中有?8?天国庆长假,再来看这个突破了?5,000?辆的交付量就非常耀眼了。

其实?10?月交付量破?5,000?没有任何意外,10?月?13?日蔚来正式取消免费换电政策,同时上海政府发布了新的限行政策,极大程度地利好了新能源车型。

所以对于蔚来来说,早已经进入了不用愁订单的阶段,EC6?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2?月,更多的桎梏在合肥工厂。

从上个季度财报中披露的数据来看,9?月工厂单班倒的产能已经从?15?JPH?提到?20?JPH,对应的月产能在?4,000?辆到?5,000?辆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连续的几个月里?ES8?的交付量都稳定在?1,500?辆左右,这不仅是国产新能源车里卖得最贵,也是销量最好的车型。ES8?销量站稳之后也极大程度利好蔚来的毛利率。

按照蔚来年初的计划,第四季度蔚来的毛利将达到?2?位数,从目前的销量来看,这已经是蔚来触手可及的目标。

理想?10?月交付?3,692?辆车,再创交付量新高

11?月?2?日,理想汽车公布了理想?ONE?10?月的交付量,3,692?台,环比增长?5.4%,继续创下了品牌的最高单月交付记录。今年?1-10?月,理想?ONE?累计交付了?21,852?台。

截至?10?月?31?日,理想汽车在全国一共有?41?家零售中心,相比?9?月底的?35?家,新增了?6?家零售中心。主要是新增覆盖海口、西宁、潍坊、温州、台州、南通?6?个城市。

接下来,理想汽车在今年年底前,还会在太原、烟台、长春、保定、呼和浩特、唐山、福州、金华等城市开设新的零售中心。

快评:

理想汽车今年的交付目标是?30,000?台,要完成今年的目标,理想要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完成?8,148?台车辆的交付,平均到每个月要交付?4,074?台,这不仅需要销售以及交付团队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攀高峰,同时也对工厂的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好在上海的新政策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从目前门店的销售反馈来看,政策的效果足够明显,其他城市的店铺也将陆续开门营业,所以只要工厂的产能跟得上完成?30,000?台交付量,应该也不是没有可能。

小鹏汽车公布?10?月份销量数据

11?月?2?日,小鹏汽车公布了?10?月份的销量数据,相比?9?月略有下滑。

P7?交付?2,104?台,G3?交付?936?台,10?月共计交付?3,040?台,同比增长?229%;

1?-?10?月累计交付?17,117?台,同比增长?64%;

9?月小鹏的交付量为?3,478?台,其中?P7?交付?2,573?台,G3?交付?905?台。

快评:

相比?9?月,小鹏?10?月份的交付量环比有所下跌,其中?P7?的波动较为明显,环比交付下跌?22.3%,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因素有很多,特斯拉?Model?3?在国庆节的降价应该是这里头影响较大的因素。不过虽然交付量环比有所下跌,但小鹏?10?月份的交付量依然超过了?3,000。

此外,P7?用户翘首以盼的辅助驾驶功能在?10?月份终于上线,NGP?等核心功能在我们的试驾体验中表现优异,再加上目前上海地区的政策倾斜,相信一定程度上可以对?P7?后续的销量带来一定的激励。

上汽大众?ID.4?X?开始量产

10?月?27?日上汽大众宣布,?ID.4?X?将在上海安亭开始批量投产了,目前首台?ID.4?X?已经正式下线,在命名上与此前曝光的?ID.4?有所差别。

ID.4?X?基于?MEB?平台打造,上汽大众投资了?17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造?MEB?工厂,该工厂规划年产能为?30?万台,作为对比,特斯拉上海工厂目前的产能为?25?万台/年。

目前已知?ID.4?X?信息有?NEDC?续航?555?km,电池能量密度为?175?Wh/kg,长宽高分别?4612/1852/1640?mm,轴距为?2765?mm,整备质量为?2120?kg,预计将于?2021?年一季度正式上市。

快评:

ID.4?X?的投产标志着大众将正式步入国内的纯电市场,与之前的朗逸、高尔夫纯电这样的油改电车型不同的是,ID.4?X?以及它的北方同门?ID.4?CROZZ?是?MEB?纯电平台的首款作品。

这两款车的投产不仅将为大众在国内带来更多的政策积分,也将体现出国内市场的对于现有大众的接受程度究竟如何?

特斯拉中控全新?UI?曝光

近日,国外特斯拉车友更新了?2020.40.8.12?版本的软件之后,UI?界面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以下是此次变化的汇总:

变化?1:左侧仪表区域变大。

左侧显示车辆信息的仪表区域面积变大,之前仪表和导航区域的比例大概?3:7,现在更新之后比例已经接近?4:6?了。

变化?2:车辆模型及动画效果优化。

停车状态下,仪表中的车辆模型和动画效果更加精致、逼真了,原博主展示了打开车门及前备厢的动画效果,显示的内容也非常真实,车门开闭、车窗开闭、充电口开闭都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变化?3:仪表部分显示内容位置变化。

主要的变化有两点:

一个是档位显示,从原来的横向布局,改成了纵向布局;

另一个是,由于仪表的宽度增加,底部?Dock?栏在原来车控、音乐和摄像头的基础上增加雨刷控制按键。

快评:

随着?FSD?的推送,特斯拉的可视化界面信息量越来越大,从目前的体验来看,详细的可视化界面是消费者愿意使用辅助驾驶的关键,因此在实现无监管?FSD?之前,这个交互窗口非常重要。另外,雨刷调节放到一级菜单之后,对于第一次开?Model?3?的朋友来说就非常友好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标签: [db:tag]

艾普斯常识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备案号:沪ICP备2023024865号-34旺佯网络